1939年1939年10月,东阳县立卫生所成立,所址设在县城内西门头民众教育馆图书室内,黄稻为首任所长。成立时县政府拨款320元修缮平房三间,全所仅4人,设施十分简陋,门诊设内、外、妇产科,诊治常见病,处理顺产,无病房。次年,更名为东阳县卫生院,同时被县政府确定为全县卫生行政主管机构,县内各项医药管理工作,从原由县政府办理划归县卫生院办理。
1942年1942年初,民众教育馆遭日寇飞机轰炸,卫生院迁至黉门前徐氏家庙儿童教育所重新开业。是年5月19日,日寇进城,卫生院药品、器械失落无踪,业务被迫停止,其所有卷宗先后被搬至陈庄、湖溪八字院安放。7月23日,突遭洪水灾害,搬迁八字院的所有卷宗被洪水全部冲走。至10月,县政府拨款3000元采办药品、器械。为避日寇之扰,迁至马宅金堂 ,开始恢复诊疗业务。
1945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卫生院迁回县城后圹沿北朱正德家,不久又移南门外许孝祠。1947年,医务人员增至17名。直至1949年解放时的10年间,卫生院居无定所,四处迁徙,经费短缺、设施简陋、技术落后,惨淡经营,举步维艰。
然而,在那贫穷、战乱、疬疫肆虐的年代里,卫生院医务人员不忘救死扶伤之天职,秉承"医为仁术"之操守,积极投身于传染病防治和抗日救护中。1940年,为改变农村土法接生之陋习,卫生院始行婴妇卫生宣传,推行新法接生,开展预防接种霍乱、伤寒疫苗等。日寇入侵,卫生院组织力量救护被炸伤民众16人,救治诸绍战事过境抗日将士90余人。免费治疗至痊愈。12月,根据县政府训令,因鄞衢两县先后发生鼠疫,卫生院成立防疫委员会,印发鼠疫防治等宣传资料,开展卫生防疫宣传。是年,推行霍乱预防注射和接种牛痘,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1941年12月,十八都乡蒋桥发生鼠疫致多人死亡,卫生院派人进入疫区开展防治工作,院长马毓棠到各乡小学演讲鼠疫预防方法。同时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卫生院为主体的临时防疫所,在疫区开展注射鼠疫菌苗。1943年6月,为抗击日寇,卫生院组织临时救护队,随时准备参加战时救护。1943年至1945年间,各地麻疹流行,卫生院主动参与防治,为控制疫情,救治麻疹患者做了大量工作。
1949年1949年5月8日,东阳人民迎来了解放,东阳县人民政府接管了旧县立卫生院,成立东阳县人民政府卫生院,周锡鹏为首任院长。11月,卫生院迁至吴宁六村被没收的官僚资本家施文云家,共有二层木结构房3间,至此,卫生院历时10年才有了固定的经营场所。
1950年1950年开设了有8张床位的简易综合病区。因为刚刚解放,百废待兴,政府尚无专项资金投入卫生院。
1952年1952年,县人民政府首次拨款在西经泽巷15号兴建平房一幢,面积110平方米,设病床25张。
1956年1956年,省拨款2万元,兴建病房一幢,设病床30张。1965年,国家投资5.5万元,在西门街吴宁十村葛祠堂旁兴建新院,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次年竣工,年底迁入新院,床位增至120张。原西经泽巷的医疗用房改为职工宿舍。
80年代1968年至1979年只有小型的零星基本建设。自1980年开始,国家增加了医院基本建设的专项投资,先后兴建了门诊楼、食堂综合楼、病房大楼和三幢职工宿舍楼。到1988年底,医院占地面积37亩,建筑面积23670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16736平方米,生活用房6000平方米,其他用房934平方米。
1990年1990年,医院得到了旅台东阳籍知名人士王惕吾先生500万美元的巨额赠资,其中250万美元投资建设东阳市急救中心。该工程坐落在西门村油草塘,占地40亩,建筑面积13500平方米,于1990年9月17日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省、金华和市的四大班子领导出席了奠基仪式。为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医院成立了东阳市急救中心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由张端誉任组长、崔海宁、赵藕琯任副组长。市委、市政府对项目的实施给予了特事特办的优惠政策,帮助解决施工中的许多矛盾和困难。
1992年1992年7月,急救中心顺利竣工。
1993年1993年4月3日,由市委、市政府主持举行了隆重的开业庆典,省委副书记、政协主席刘枫、副省长李德葆、省人大副主任、浙江医科大学校长郑树、省卫生厅厅长张承烈、金华市委书记郭懋阳、政协主席马际堂、东阳市委书记童德成、市长楼国华、台胞吕秋文、王惕吾先生亲属赵惠仁先生、赵藕琯女士以及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周边县市医院代表500余名贵宾出席庆典。
1995年1995年至2004年,主要依靠自筹资金先后建成了西门街综合楼,建筑面积为3384.7平方米,二幢职工宿舍楼,建筑面积为4000平方米,新门诊大楼,建筑面积为10518平方米以及新传染病房,建筑面积为2400平方米,累计投资2463.4余万元。
2001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的需求日益增长,住院难的矛盾开始凸显。为解决住院难的矛盾,2001年9月20日破土动工兴建病房大楼。大楼占地2930.5平方米,建筑面积38050.5平方米,主楼高19层,成为当时市内的地标性建筑。该工程历时二年,于2003年12月25日正式投入运行,开设病床560张,总投资9394.9万元。
2004年2004年4月,医院与巍山医院合并重组,决定将巍山医院的肿瘤专科整体搬迁至本院。为保证肿瘤专科的整体搬迁和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2005年2005年6月开始筹建肿瘤中心一期工程。该工程占地2711平方米,建筑面积9708平方米,开设床位144张,总投资682.2万元。
2006年为满足医院长远发展的需要,2006年11月,抓住市委党校移地重建的难得机遇,在市委、市政府的协调下,由医院为党校内的15户居民建造好安置房并出资2000万元,置换市委党校搬迁后的20亩土地,计划在市委党校搬迁后的地块上,新建一座智能化的现代医疗综合大楼,建筑面积为82794平方米,预算投资3.5亿元,大楼建成后,医院床位将扩至1500张。
2008年2008年8月,肿瘤中心二期工程开工,建筑面积为11820平方米,与一期工程相配套,设床位230张,投资预算为3200万元,将于2009年底竣工投入使用。
2009年2009年,精心组织筹备、圆满完成了3项重大活动:圆满承办了高规格的全国性会议“2009中国医院院长高层论坛暨公立医院改革座谈会”;圆满完成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桑国卫来院“公立医院改革”专题调研;圆满筹办了建院七十周年暨温州医学院附属东阳医院授牌、医疗综合大楼奠基庆典仪式。医疗技术进步与突破效果显著。组建了心外科、脑血管病诊治等协作组,已成功实施心脏直视手术51例,脑血管协作组开展脑血管造影56例,脑动脉瘤夹闭术15例等。完成了肿瘤二期病房、两幢安置房及“120”用房、新锅炉房、新污水处理站的建筑。
2010年2010年,我院的改革和发展成果受到高层卫生行政部门的瞩目和奖励。2010年1月5日,卫生部授予我院“全国医药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4月,中国医院协会授予我院全国医院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10月22日,应争先院长获全国优秀院长光荣称号。管理工具的引进和培训。引进品管圈(QCC)和丰田生产方式(TPS)管理工具。引进了mini-CEX培训工具。全面启动了《护士职业阶梯晋阶》培训计划。与贵州凯里市人民医院结对帮扶工作,完成放射科医生援疆工作。多批人员赴台湾荣总医院和台湾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考察、学习。
2011年2011年,精心准备,明确责任,集中全院力量通过了省卫生厅第三周期“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评审。医疗综合大楼工程主体结构结顶,完成室内砌体,全面展开室内装修施工招标和弱电系统工程建设。完成了专家楼改造工程施工并交付使用,为新进院职工的住宿提供了条件。心外科被省卫生厅和省红十字会分别授予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救助医院、金丽衢地区心脏病救治定点医院和康心基金心脏病手术救助项目定点医院。
2012年2012年,根据国家、省相关政策要求,认真做好公立医院改革前期工作,于6月28日零时开始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在执行该改革过程中,加大了广大医务人员的沟通力度,医院理顺了效益工资分配体系,推进了医药分开,保证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进,基本实现“百姓得实惠,医院能发展,职工有动力”的目标。抓好新医疗综合大楼质量、工期管理,保障工程如期交付使用,新增医疗用房面积8.5万平方米,11月16日-12月28日各科室完成搬迁。着力提升医院管理品质,普及循证医学知识,获得东阳市市长质量奖和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光荣称号。
2013年2013年,成功举办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论坛暨综合大楼成立庆典和国家级的《医院精细化管理》继续教育班。启动做好人才公寓项目和完成行政楼、教学楼改造工程。
2014年2014年,梳理医院文化,用先进、科学的文化理念引导医院发展。改变传统晨会形式,提高晨会的效率和内涵。通过世界咖啡馆的管理工具,做好提升病人价值措施的落实。以BSC的方法实施医院计划管理。全面启用并不断完善抗生素、血制品合理使用软件,完成危急值处置软件的设计及实施。建立疾病数据库软件,加强疾病管理,提高疾病的早期检出率和诊断率。整合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台湾专科医师培训和我院师承制培训的标准和要求,构建了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的培训体系。医学实验室顺利通过ISO15189现场考核。建立医院公共微信账号和APP,在医疗区设置开放WIF,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方便患者就医。
2015年2015年,以高分获得金华市政府质量奖。完成义乌天祥医疗东方医院的筹建,为顺利启用奠定基础。信息系统引入第三代“3G网络PDA”,彻底解决PDA断线问题,提高PDA扫描使用率。完成中心供应室、生殖中心的改造。人才公寓工程项目6月28日正式入住。
2016年2016年,逐步开展主题月工作,推动各项工作稳步开展。义乌天祥医疗东方医院顺利启用。多层停车场顺利投入使用,明显提升医院停车能力。受浙江省医院协会委托,顺利开展第1期和第2期精细化管理培训班,取得良好效果。高难危急重抢救技术有新突破,利用ECMO技术成功抢救了2例急性重症心肌炎病人。实现本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突破。微信公众平台跻身全国三甲。
2017年2017年,全院推进“一科一杆、一科一计划、一科一特色”工作,提升医疗技术,储备后续医疗人才。重大病种及手术绝对值排名省内靠前,通过DRGs手术量统计平台统计,我院重大手术绝对值在全省所有三级医院中的排名在二十名之内,其中排名前20名病种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瓣膜手术、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髋关节置换术等。切实加强科内质量、安全组织体系建设,建立科室专管员制度。在教学管理团队和广大教师努力下,我院作为首批县市级医院进入国家级规培基地阵营。积极参与医共体建设,牵头完成医共体管理架构、各类管理制度框架,促成医共体正式运行。
2018年2018年,党建工作不断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有新特色。积极参与医改,“医共体东阳解法”成为标杆。扎实推进医院等级评审工作,评审标准化转化为常态化工作。成立两个院士工作站。不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医疗服务效能稳步提升。连续三年获得国自然项目,省自然项目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