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主任张为民半个月内两次走上全国性学术讲台

作者:|发布日期:2018年08月16日| 人浏览

重症医学科,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名字。

在医院所有临床科室中,它显得更加“特殊”与“神秘”。

一墙之隔,墙外是忧心焦虑的家属,墙内是与死神作战的医护人员和患者;

一墙之隔,是生与死的距离;

一墙之隔,承担着生命不可承受的重量。

墙的内外,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

在这个半封闭的“神秘空间”工作的一群人,守望生命,坚守希望。

 

现任东阳市人民医院ICU主任的张为民,1991年从温州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市人民医院巍山院区工作,1994年调入市人民医院本部,曾到上海、杭州等地的医院进修学习,2001年在浙大医学院取得精神病学硕士。自2003年东阳市人民医院成立ICU以来,张为民就作为首批“元老”进入这个与“死神”打交道最多的科室,用精湛的医术把不计其数的生命从死亡边缘抢救回来。

同事说他是“铁人”,同行称他为“牛人”,而他笑称自己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他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我只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时刻谨记我们手上握着的是鲜活的生命。”

就是这么个兢兢业业的普通人,半个月内两次在全国性的重症医学会议上亮相,捧回来了沉甸甸的奖项。

 

 

半月内两次登上全国性重症论坛

 

6月23日,第七届中国心脏重症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召开。大会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专委会、医促会重症医学专委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委会、海医会重症医学专委会、海医会心脏康复专委会共同主办。

可以说是今年心脏重症领域最大的一次学术盛会。

大会的一个重头项目,华医纵横榜-2017年度风云人物榜单随即揭晓,张为民主任获评“2017年度心脏学科贡献奖”。

就在6月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刚刚报道了东阳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技术发展成就,重点介绍近年来该院心脏外科的发展成绩。

成绩确实值得一晒:

2017完成200余例心外科手术,其中大血管手术20余例、先天性心脏手术90余例、心脏瓣膜和冠脉搭桥手术100余例。在浙江省公布的DRGS病种排名中,东阳市人民医院的冠脉搭桥术在全省70家三级医院、28家三甲医院中排名第6,瓣膜手术排名第9。

然而,请别忘记,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仅是心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浴血奋战”拼来的,也是幕后的ICU医生们24小时不懈坚守换来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重症医学是心脏危重病人能否生存下来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一家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体现。

正像大会主办方传达的,心脏重症事业的快速发展,心脏重症医生必然成为“时代幸运儿”,站在行业的顶端,承担着时代带来的机遇与调整,更需要每一位心脏重症人去竭尽全力,用尽一生的经历学习并转化为能力,造福百姓。

张为民带领的心脏重症团队做到了。奖项就是最好的证明。

半个月后,张为民再次走上全国性的重症医学会议——7月6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东方重症医学学术会议。

这一次,他作为金华地区重症医学界唯一一个上台演讲的嘉宾,分享他在ICU领域院感防控的体会,引起与会者强烈反响。“时代在前进,危急重症的救治也在发生变化,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快重症医学学科发展的步伐。”张为民主任的话掷地有声。

 

 

“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我们凭自己的良心做事!”

 

ICU承担着全院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任务,张为民的每一天似乎都在经历各种抢救,在与死神赛跑,他们的治疗决策直接决定病人的治疗效果,甚至决定病人的生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时提醒他们的职责不容有失。

作为东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张为民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要担负起全市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重任,必须带出一支技术素质过硬的团队。他提出“创建技术一流的重症医学科”的目标,一方面,坚持不懈地组织科室业务学习,以读书报告、疑难病例讨论、临床知识点培训、带教讲解等形式,夯实基础,深入前沿;一方面,反复派出医护人员赴上级医院进修、培训,人员不足则自己顶岗上班。

除了提升业务水平外,张为民还特别注重培养医护人员团结协作精神、对病人的爱心和工作责任心,使这支队伍健康而快速地成长起来。

张为民的言传身教,带出了一支高素质、有朝气、专业化的危重病抢救队伍。东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现成了金华市内平均学历最高的学科。目前,市人民医院ICU的整体监护能力、抢救治疗水平和抢救成功率已处于同类医院先进水平。

这些年来,张为民与全科同事一起,抢救危重病人每年不下500例,抢救成功率高达90%以上。

以患者为亲,以医院为家,以事业为伴,痴心无悔杏林,张为民以满腔热情诠释了病人利益高于一切的誓言。“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我们只凭自己的良心做事!”张为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