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理念疏浚绿色生命通道
作者:李斐铭|发布日期:2013年09月13日|
人浏览
用新理念疏浚绿色生命通道 |
市人民医院打造全新急救系统 |
2013-09-13 |
|
|
□通讯员 李斐铭
9月10日,南市街道的徐先生一家将一面镌有“抢救神速,医术高超”的锦旗送到了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徐先生68岁,因胸闷不适赶到人民医院就诊,不料刚走到急救中心门口就昏倒在地。医护人员迅速将其送入抢救室,开放绿色通道,有条不紊地为其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抢救措施,终于转危为安。
徐先生是市人民医院新急救系统的受益者之一。眼下,我市越来越多患者因为这条新的绿色通道而重获新生。
“现代急救系统的建设必须遵从便捷、高效、快速的理念,才能获得更多抢救生命的机会。”市人民医院院长应争先说。
流程设计突出便捷理念
封闭式抢救区,15个间重症抢救室,独立配备CT、B超、化验室、手术室,这些都使抢救的每一个步骤节省一点时间,为生命的希望加码。“几乎所有的抢救、检查都能够在最短距离内完成,这是急诊系统建筑设计上的一项重大突破。东阳市人民医院急救系统的现代化程度,在全国也不多见。”今年4月,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李春盛教授出席了在这里举行的“海峡两岸急诊医学高峰论坛”后这样赞叹。
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的现代化要素,还体现在一些小的设计上。比如,通过气动物流装置输送血液、药品,能让患者早几分钟输上血、用上药;内部电梯直通重症监护室,减少了病人转送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急救车辆可以直接开到走马廊的入口处,离抢救室仅8步距离,病人可以迅速进入抢救区。
技术水平凸显全科特色
在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有一支34名急救医生组成的技术队伍,最大的不同点,是他们都经过了严格的“全科”培训,成了内科外科都内行的“多面手”。为了建立这支队伍,该院邀请台湾的急诊专家常年在院指导培训,所有急诊医生全部送往台湾的荣民总医院、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进行培训。
整合了多学科技术力量的抢救小组,是市人民医院急救体系全科理念的又一大体现。该院成立了多发伤、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心肌梗死、上消化道大出血等5个救治小组,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临时性的紧密合作团队,当患者需要多个学科配合诊治时,各学科成员能在第一时间到达会诊,共同制定救治方案,并按照各自的专业参与抢救。这种“临时团队”机制最大的好处,就是避免“单兵种作战”造成的抢救方案不易统一、轮番会诊贻误“战机”、病人救治的主体单位难以落实等困扰,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非常有利。据统计,该院多发伤小组成立2年多来,共有285名患者成功获救,抢救成功率提升了14%。上消化道出血、心肌梗死等凶险疾病的抢救成功率也有了明显提高。
院前急救贯彻及时观念
“抢救病人必须分秒必争。为了加快东部区域的急救速度,我们添置了车辆和人员,在一都许迎宾大道口设置了一个救护车点,24小时待命。”市人民医院急救车队队长马建军说,东区急救车点设置以后,到李宅、六石、横店等地,能省下十来分钟。
上个月,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120车队共出车843次,接入患者776人,全部病人都快速安全地送达医院。
|
|
< 上一篇:我院发现一例罕见疾病[ 09-10 ]
下一篇:“肿瘤病友的娘家”五岁了[ 09-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