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医院与几家镇卫生院开展技术帮扶

作者:|发布日期:2016年07月28日| 人浏览

7月15日是星期五,一大早,东阳市人民医院骨科的王维凯副主任医师就开着私家车,往东北方向驶去。半小时后,他驶入了六石卫生院,走进骨科门诊,穿上白大褂,开始给早就等候在那里的病人看病。

 

与此同时,与六石卫生院相距30公里的南马镇卫生院,东阳市人民医院眼科的季宝玲副主任医师也开始了她在这家中心卫生院眼科门诊紧张而忙碌的一天。

 

人民医院的专家,为啥要到镇卫生上班?是医院派遣还是个人“走穴”?是去一天还是经常要去?

 

对这些问题,小编经过采访,终于弄清楚了其中的缘由。

 

东阳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出诊,往大了说,是该院落实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部署,扎实推进分级诊疗和“两下沉双提升”的一项重要举措;往小了说,是东阳市人民医院与几家镇卫生院开展技术帮扶的实际内容。

 

据了解,按照省市卫计系统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工作部署,去年年底,东阳市人民医院与六石、南马、湖溪三家中心卫生院签订了业务帮扶协议,充分利用人民医院的人才、技术和影响力优势,通过派遣专家坐诊、业务指导、专题培训、适宜技术推广等形式,授之以渔,帮助中心卫生院业务技术能力的提升,以适应分级诊疗带来的的社会医疗需求。

 

以“人才下沉、资源下沉”为手段,努力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流向基层,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升”,是浙江省政府提出的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目标是要“让90%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县域内解决”。 

 

着眼补齐短板,对症下药“开处方”

 

近年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东阳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跻身全国同类医院前茅,90%病人在本市解决的目标也早已达到。但是,从全市范围看,也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东阳市人民医院的年门诊量超过了160万人次,住院人数超过6.5万,“一号难求”、“一床难求”的情况并不鲜见,许多医生上了班连上洗手间的时间都没有。而在多数乡镇卫生院,患者却越来越少,门可罗雀。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病员群众的信任度不够,也就是卫生院的服务能力需要提升,二是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业内人士指出。

 

针对分级诊疗所面临的业务能力不足和医生积极性不高的两块短板,东阳市人民医院主动接受三家中心卫生院的要求,与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帮扶合作,以补齐短板。

 

一方面,像王维凯、季宝玲这样的医生,由东阳市人民医院派驻到三家乡镇卫生院,帮助那里开展特色业务,一方面,这些卫生院的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分期分批被派到人民医院进修学习。

 

“我们为中心卫生院提供的帮扶不取报酬,医生产生的劳务和收入,全部给中心卫生院,用于技术骨干的激励,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帮助卫生院留住人才”,东阳市人民医院院长应争先说。 

 

强化技术支持,重点帮扶特色学科

 

六石卫生院的疼痛学科是帮扶的重点。六石医院的这个学科已经很有特色,但其治疗方式还比较局限,以药物治疗、打封闭为主,真正需要手术的病人,还得转到人民医院的运动医学专科才能完成,因为那里的医生更专业。现在,由人民医院医生长期坐诊,只要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可以直接转到人民医院入院,由专业的医疗团队进行诊治。

 

王维凯已有十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也曾经到上海华山医院这样国际顶尖的运动医学专科进修学习,跟刘翔的主治大夫华英汇有师生之谊。而他所在的科室——东阳市人民医院骨科,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都十分出色,像徐国红这样著名的主任医师级专家就有四五个,业务水平已达到了全省先进水平,每年仅换关节就达数百例,关节镜检查手术更是家常便饭。这阵子正在筹划到台湾去专项学习肌骨超声。这项技术引入以后,肌肉、神经、关节等组织器官的病变都可以用超声进行诊断了。

 

王维凯、季宝玲这些“下沉”医生到中心卫生的任务,不只是一周坐一天门诊那么简单,他们还要承担这里的管理、专科建设及人才培训。下午5点半,回城途中,王维凯还不忘打电话交代那边的医生:“上午那位说自己肩膀酸疼、抬不起手的大妈,不是肩周炎,也不是肩袖撕裂,而是肩膀神经痛,她来复诊时要千万注意用药!”

 

“以前要跑去城里看的病,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了。”一位六石大妈拿着医生开的单子,看看时间,还来得及赶回去给暑期放假的孙子做饭。

 

南马中心卫生院曾经以眼科为特色,但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特色有所淡化。“有人民医院的支持,我们要把这块牌子重新树起来,”该院院长曹新坚说。

 

目前,东阳市人民医院眼科医生到南马坐诊的频率是每周两天,专家轮流。

 

建立救命网络,提升反应速度和效率

 

湖溪镇75岁的张老伯,前不久体验到了“双下沉”带来的救命效果。那天,他突发脑中风,被送进湖溪镇卫生院。那里的医生是东阳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的网络医生,进行过脑中风救治的专项训练,他们很快作出了确切诊断,并在第一时间与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专家徐冬娟主任医师取得联系,在老人转诊至人民医院的同时,人民医院的专家医疗团队也迅速集结起来,为施行当前最有效的治疗——静脉溶栓治疗——赢得了时间。非常幸运,从老人发病到用上静脉溶栓药物只化了90分钟,老人康复得非常好。

 

急性缺血性脑脑梗塞黄金治疗时间为4.5小时,这些病人往往因为在各个环节耽搁的时间太长而失去特效治疗的机会。

 

东阳市人民医院和湖溪中心卫生院建立的脑卒中救治网络,已经成为脑中风病人的“救命网”。实际上,由东阳市人民医院和这些卫生院建立起来的抢救体系,还有心梗救治网,专门训练过的中心卫生院医生也能很快确定需要转送急救的情形,第一时间将患者送到人民医院接受急诊手术。

 

东阳市人民医院是浙江省急救适宜技术推广基地,近三年来,急诊科主任张红金负责的技术团队每年要分期分批对全市五家中心的相关医生进行上门培训,让他们掌握规范的常用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中毒、溺水、电击等的抢救,这些技术人员已成为全市急救“生命通道”的重要骨干。

 

除此之外,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肝病等多种慢性病,东阳市人民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之间的转诊通道,引导慢性病患者逐渐回归社区,医院和卫生院一起建立长期随访制度,完善预约诊疗服务,加强健康宣教,共同为慢病患者提供“随手可得”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