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H7N9的儿科医生

作者:吴旭华 陈林旭|发布日期:2014年04月08日| 人浏览

 

 
  4天时间,接连收治3名H7N9禽流感患儿,最大的7岁,最小的23个月,创下了国内纪录。沉甸甸的担子,一下子压在治疗组的儿科专家身上——
 
  
  “连续两周的心力,不算白花。有成果了。”3月10日晚9点多钟,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应旦红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了这则消息。朋友们这才发现,在微信上相当活跃的他,已经“消失”了半个月。
 
  当日,本市媒体发布新闻——东阳3例H7N9禽流感患者全部康复出院,治愈率100%。
 
  “虽然随着气温回升,H7N9流感病毒的活跃程度将会减弱。但病毒并不因此而消失,人类应该永远对它们保持高度警惕。”从发现首例H7N9禽流感患者当日就被抽调负责治疗的应旦红,并不认为已经可以解除警报。相反,治疗的“完胜”,令他有着更清晰而理性的思索。

 

“我心里咯登一下,糟了,这麻烦大了!”

 

  2月24日下午5时多,应旦红正在市场上挑选宣纸。出生于1961年的他,是我市一位资深书法家,身为西医,却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兴趣,精篆书,工篆刻,尤其对甲骨文颇有研究。
 
  手机铃声突然响起。应旦红掏出一看,是医院的医务科主任王跃胜打来的。“这个点打来的电话,通常都没好事。”按下通话键,里面传来的消息让他吓了一跳,“老应,南马发现一名小儿疑似H7N9,你马上回院集中,到南马会诊!”
 
  “我心里咯登一下,糟了,这下麻烦大了!”应旦红苦笑着解释,“这并不是说治疗这种病有多麻烦,而是由此而生的外围工作量太大了,要开展现场流行病调查,寻找、切断传染源,对相关人群进行隔离,等等。”
 
  当日上午,家住南马镇的贵州安顺人韦某,因出生23个月的女儿小韦高烧两天不退,到南马花园田氏医院就诊。按发热门诊的诊疗程序,医生询问其近期是否有活禽接触史,得知韦某前几日杀鸡时两个女儿都在场,马上安排流感病毒胶体金检测,结果显示甲流阳性,医生当即对小韦使用“奥司他韦”抗病毒特效药。随后,小韦的标本以最快速度送达市疾控中心,进行H7N9病毒核酸检测。下午8时,检测结果出来,也是阳性!
 
  我市应对H7N9禽流感的预案迅速启动。市疾控中心将此信息火速报告给市卫生局,并通知市人民医院做好接诊准备;与此同时,市疾控中心组织人员赶赴韦某租住地,开展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病毒溯源、疫源地消毒、外环境检测等系列工作……
 
  当晚,会诊小韦的专家组成立。其成员包括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君卿、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李朝霞、王跃胜、应旦红,还有我市及金华市卫生局、疾控中心领导和专家。
 
  晚将近10点,小韦被送到市人民医院隔离治疗。
 

 

“尽管有充分准备,但还是没想到会‘中奖’。”

  24日晚10点,市疾控中心再次采集小韦的标本检测;25日凌晨报告,结果仍为H7N9病毒核酸阳性。
 
  25日上午,小韦的标本送到金华市疾控中心复检,报告结果为阳性。小韦被确诊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26日,省卫生计生委正式通报,东阳确认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小韦系国内年龄最小的H7N9禽流感患者。
 
  “这个机率,真是比中大奖还低!”应旦红感慨地说,自己“尽管有充分的准备,但还是没想到会‘中奖’,而且面对的是当时国内最年幼的H7N9禽流感患者!”
 
  “早在去年国内发现H7N9禽流感患者起,医院就组织医务人员培训相关知识,仅《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就学习了3个版本,可以说我们已经基本拥有了应对此种病患的知识储备。”应旦红说,但对于这样的储备,大家都不希望实践应用,“至于我自己,因为此前国内还未出现H7N9病毒感染幼儿的病例,所以不排除有侥幸心理。”应旦红解释,国内被报告的H7N9病毒感染者集中在老年人与十三四岁的学龄儿童,小儿感染病例数量极少、程度不重且未报告有死亡病例。
 
  小韦的患病,彻底粉碎了应旦红的“侥幸”,他责无旁贷地迈进了抗击H7N9禽流感的第一方阵。
 
  祸不单行。2月27日下午,小韦的姐姐、今年7岁的大韦也突发高烧,被确诊为H79N禽流感患者,从南马中心卫生院送到市人民医院治疗;同日,横店镇6岁的小任,也因家中饲养百余只活禽而感染H7N9病毒,从横店医院直送市人民医院治疗。
 
  4天时间,同一医院,接连收治3名人感染H7N9禽流感低龄患者,这一事件刷新了国内纪录。
 
  幸运的是,经过精心治疗,首例病例小韦于27日下午治愈出院。

“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3个病例100%的治愈率,在学术上意味着什么?
 
  “我们绝不能沾沾自喜于百分百的治愈率。从医学角度而言,3例病患虽然都是低龄,但患病程度不重,所以痊愈的希望很大。关键是机制,在于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在于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方针。”应旦红说,机制的良好运行,其重要性并不低于单纯的治疗。这是他最深刻的感悟。
 
  早发现。小韦发病伊始,首诊医生就以良好的职业素养,探询出了病因,界定了感染源。大韦在居家隔离期间,更是被密切关注,并在发病时第一时间送院治疗。“如果不早发现,就会贻误病情。”应旦红加重语气,“据国内相关病例分析研究,感染H7N9病毒的重症患者,死亡率高达30%以上。无死亡,正是我们做到了早发现。”
 
  早诊断。3例患者从发病到诊断,每例时间不超过1天,这为治疗抢得了最佳时机。
 
  早隔离。患者从H7N9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阳性起,其本人与家属就被成功隔离。最重要的是,一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我市就立即召开全市防控工作紧急会议,全面部署联防联控措施。2月26日,市政府根据相关法规,做出了关闭全市活禽交易市场的决定,避免了更多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可能。
 
  早治疗。我市疾控、医疗单位都配备了相应的检测试剂和设备,储备了足量的特效药物。一旦发现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就可及时在本市检测,同时迅速使用“奥司他韦”抗病毒药物。“此前国内其他地方都是在确诊后才使用此药,有的甚至发病7天后才用药。”应旦红说,药物的正确及时应用,有效控制了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和扩散,保证了治疗的全面成功。
 

“感谢天,感谢地,感谢一起作战的同志们。”

  3月10日,大韦和小任康复出院。应旦红笑称,他的心情可以用“感谢天,感谢地”来形容,但他更感谢并肩作战的同仁:医务科在医院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千方百计调剂人员;感染科在第一时间安排重点隔离病房,做好治疗期间的护理观察工作……还有一直支持他们的各级领导——当患者大韦胸片检查结果显示有病灶,在未能确定该病灶性质的情况下,领导们给予信任,同意先观察,暂时不按“重症”处理,终于获得了完整的观察资料。 
 
  3月11日,省卫计委和省疾控中心领导高度评价了我市的H7N9禽流感防控和治疗工作。
 
  “回想与病魔赛跑的日日夜夜,可谓惊心动魄。”春日暖阳下,市妇幼保健院的医生周君笑容明媚。2月27日,周君受命进驻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参与救治,“在这之前,我曾关注过许多报道,知道有H7N9禽流感合并各类重症死亡的报道。”周君坦言,她是带着顾虑踏上征途的。
 
  接待周君的,正是应旦红。“他说,我是外院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儿科医生加入到这个应急救治团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周君没想到的是——随后的查房中,应旦红握住孩子的手,询问病情,检查身体,“他的动作非常自然,毫无顾忌!”周君心中的顾虑一扫而光。
 
  作为参与护理H7N9禽流感患者的4名护士之一,张伟在这场战斗中经历了惊涛骇浪。2月24日晚,在家休息的张伟接到任务。已患感冒的她本想推辞,但考虑到医院人手紧张,还是过来了。次日,张伟就发烧了,这可把大家吓得不轻,“最怕她也被感上染H7N9病毒,这可要开了人传染人的先河了!”所幸,经过3天的密切观察,证实这不过是一场虚惊。
 
  “其实,与H7N9禽流感作战,真的没那么可怕。至少在目前,H7N9禽流感还未发现过人传染人的病例,所以我能坦然地面对患者并与他们肢体接触。”应旦红郑重地说,科学面前不必谈“禽”色变。2004年“非典”肆虐时,应旦红被抽调去治疗幼儿疑似病例,他与同事们“壮行”:“万一我进去了出不来,你们可要想我啊!”如今,他依然会用这句话调侃,但更多的已是自信——病毒在以病毒的方式祸害人类,人类更是以人类的智慧应对“瘟神”。毛泽东早在50年前就说过:“牛郎欲问瘟神事,纸船明烛照天烧”!

 
这一仗
打得真漂亮

  禽流感的袭来,让人不禁回想起2003年的那场“非典”。“非典”之可怕,不仅在于它真真切切地夺去了许多人的性命,还在于信息不透明带来的恐慌情绪。
 
  我们很欣慰地看到,在我市这次的H7N9禽流感病毒事件中,政府、媒体对待事件的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的情况公布,及时做出的有效防治手段,以及迅速取得的治疗效果。显然,在全国出现多起H7N9禽流感的过程中,各地不断积累的防治经验,已经令我们变得成熟,我们懂得了信息公开与经验分享是直面危机的最好方式。
 
  有些疑问,我们只需稍微动点脑筋就会理清头绪。而头绪的理清,是我们可以处置各种危机的最基本方式。
 
  另外,我们也能从中更深刻地领会到,人与环境、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科学的,才是有效的。
  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  上一篇:与死神争夺生命的人[ 04-05 ]

下一篇:市人民医院获省卓越经营奖[ 04-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