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0日| 人浏览
一、团队介绍
从2023年开始我院神经外科与内分泌科强强联手,共同牵头成立了垂体瘤规范化多学科诊疗团队。
在当今时代,垂体瘤发病率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其在颅内原发性肿瘤中的排名已然跃升至第二位,令人瞩目。垂体瘤的危害不容小觑,它能够引发患者出现全身内分泌紊乱、视力障碍、头痛等一系列复杂多样的症状与体征。而针对垂体瘤的治疗方式,因肿瘤大小以及不同激素分泌情况的差异而各不相同,主要分为手术、放疗和药物治疗等多种途径。
鉴于此,多学科联合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的模式便凸显出其独特的优势。这种模式能够依据每一位患者的具体情况,精心为其量身定制最为适宜的标准化个体化方案,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团队牵头人:神经外科 方军康 主任医师
专家组成员:
科室 | 姓名 | 职称 |
神经外科 | 武弋 | 副主任医师 |
内分泌科 | 楼晓佳 | 主任医师 |
内分泌科 | 曹璐璐 | 副主任医师 |
神经外科 | 许金刚 | 副主任医师 |
放射科 | 朱智伟 | 主任医师 |
内分泌科 | 周艳 | 主治医师 |
病理科 | 黄必飞 | 主任医师 |
协调员 | 神经外科 | 许国锋 副主任医师 |
主要分工:
神经外科:主要负责垂体瘤的手术治疗,进行肿瘤切除手术;
内分泌科:主要负责评估和处理垂体瘤导致的各种内分泌紊乱,如激素分泌异常等情况;
放射科:通过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像磁共振成像(MRI)等对垂体瘤进行精准定位、确定肿瘤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关键信息;
病理科:对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的类型和性质。
二、特色治疗技术
垂体瘤微创内镜手术
经鼻蝶神经内镜下手术是利用神经内镜技术,利用鼻腔这种人体自然腔道进行垂体瘤切除,与传统的开颅术式相比,经鼻蝶神经内镜下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更小,视野更开阔,术后恢复时间更短,临床研究表明,死亡率更低。从美观上的角度上来说,也不会在体表留下疤痕。是目前神经外科医师或者患者会首先考虑的一种术式。临床实践证明经蝶手术切除垂体微腺瘤的治愈率达到90%左右。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的优势在于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第一天很多患者就可以下地、进食。术后部分患者不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微创内镜切除率也比一般常规手术高,术后并发症小,复发率更低。
三、门诊安排
每周一上午设有垂体瘤联合门诊,地址在门诊二楼,出诊专家有许国锋副主任医师、曹璐璐副主任医师等,具体门诊安排详见医院公众号挂号信息。
四、垂体瘤简介及治疗手段
(一)什么是垂体瘤?
垂体瘤是一组主要从脑垂体发生的肿瘤,又叫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是常见的脑部肿瘤,其发病率在原发性颅内肿瘤中居前三位,占20%左右。
(二)垂体瘤的表现有哪些?
1. 异常激素分泌导致的症状
泌乳素腺瘤(PRL腺瘤):女性患者可表现为闭经、溢乳、不孕,男性可出现性欲下降、阳痿和不育。
生长激素腺瘤(GH腺瘤):表现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儿童身高异常,也就是“巨人症”,成年人表现为手足变大,软骨、结缔组织增生导致全身关节肿胀不适,现额头、下巴凸出,鼻唇增厚,面容越长越丑。血压升高、心肌肥厚,心率不齐,冠心病。患者的糖尿病、结肠癌、甲状腺癌、肺癌等肿瘤发生率增加。
促甲状腺腺瘤(TSH腺瘤):患者表现为心慌、脾气急躁、体重下降、多汗、大便次数增多、影响睡眠等。
促皮质激素腺瘤(ACTH腺瘤):患者皮质醇分泌过多,出现肥胖,脂肪增多,面部圆润,痤疮增多。皮肤菲薄,皮下紫纹增多,还有高血压、继发性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
2.压迫、出血导致的症状
垂体瘤肿瘤压迫:生长压迫到了颅内周围神经组织引起相应症状,如头痛、视力下降,还有视野缺损,也就是看东西缺一块,最常见的是“双颞侧偏盲”。
垂体瘤发生卒中:部分垂体瘤生长过快,可能突然瘤体内部出血,导致肿瘤体积突然增大,多发生于大腺瘤,患者可以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甚至失明、昏迷,需要尽早急症手术治疗。
(三)垂体瘤的治疗
1. 手术治疗
非功能性垂体瘤、大腺瘤、巨腺瘤压迫神经、脑组织,以及发生瘤卒中的患者,都需要考虑手术减压,挽救视力。
手术还可以切除或者减少肿瘤体积,为后期放化疗打下基础。尤其是在功能性垂体瘤中,如果有两种以上激素成分的,常规药物治疗很难控制肿瘤增大,也要考虑手术。
2. 药物治疗
部分类型泌乳素型腺瘤,可以药物治疗。缺点在于大部分患者要长期服药,药物有一定副作用;部分其他类型的垂体瘤,如果手术无法全切,术后也可以采用相应的药物控制。
3.垂体瘤微创内镜手术的优势
随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的推广,非功能性垂体瘤、大腺瘤、巨腺瘤、有两种以上激素成分的垂体瘤,绝大部分也可以采用内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