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发布日期:2020年03月12日| 人浏览
当脸部、口唇、手掌等皮肤黏膜出现黑色的斑点时,意味着什么?
3月11日,东阳市人民医院肛肠外科便收治了这样一名手上有黑斑的特殊病人,小张。
小张今年刚满23岁,年纪轻轻的他却患上一种罕见的疾病——黑斑息肉综合征。
男子患罕见疾病 多年心病难除 据东阳市人民医院肛肠外科主任李丽军介绍,黑斑息肉综合征又称家族性黏膜皮肤色素沉着胃肠道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息肉为主要特点。 这种病症十分罕见,患病率为1/200000~1/8000。此外,胃肠道息肉发生癌变的风险也较高。 2007年,仅满9岁的小张不幸被查出患有这种病症。 在当地医院手术后,小张的病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在今后的时间里,小张的肠胃中仍陆续的长出息肉,他也因腹痛来医院进行过多次息肉摘除。 虽然十多年来,小张的这块心病一直困扰着他,但生活中小张仍保持着乐观的情绪。他一方面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另一方面也积极的进行着治疗 11日,小张又因腹痛来到东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经检查,发现他的全消化道内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息肉。 经过医生的讨论,决定分两次对小张进行息肉手术摘除。 方案确定后,医生对小张施行了经肛直肠肿物显微切除术。 手术中,医生通过置入腔镜下多器械通道装置使直肠及病灶充分暴露,发现距离肛缘5-10cm处有数十枚大小约0.2-1.5cm的息肉。 随后,医生对这些息肉进行了切除或灼除。 术后的小张恢复的很快,他也对接下来的治疗充满了信心。 一月后,小张将进行进一步的内镜治疗,以达到清扫全肠道息肉的目的。这将有效预防他近几年再次出现因息肉梗阻套叠的危险。 黑斑息肉综合症 遗传特点及发病率 黑斑息肉综合征简称PJS,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面部、口唇周围和颊粘膜的色素沉着,以及胃肠道多发息肉,病理上为错构瘤。 临床并不常见,发病率约为20万分之一,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 1、色素沉着: ①部位:色素斑主要发生于面部、口唇周围、颊黏膜、指和趾,以及手掌、足底部皮肤等处; ②色泽:多数患者发生在上下唇和颊黏膜的色素斑为黑色,其余部位多为棕色或黑褐色。 ③出现时间:可出现于任何年龄,斑点多在婴幼儿时发生,至青春期明显,部分患者在30岁后可逐渐减退或消失。 ④与息肉关系:绝大多数病例为两者同时存在,约5%的患者仅有胃肠道多发性息肉或色素沉着。两者在出现顺序上,临床多为先有色素斑点,然后才发生息肉,但色素斑的数目和深浅与息肉的数目无相关性。 ⑤色素斑的特征:其外形为圆形、椭圆形、梭形等多种形态,一般界限清楚,以口唇及颊黏膜最明显,下唇尤为突出。色素斑常紧密相连,不高出于皮肤及黏膜表面。 2、胃肠道息肉: 常呈多发性,息肉可发生在整个胃肠道,以小肠多见,在胃、大肠、阑尾腔也有生长。这些息肉大小不定,小者仅为针头般大小的隆起,大者直径可达250px,多为0.2~12.5px,表面光滑,质硬,蒂的长短、粗细不—,也可无蒂。较大息肉可呈菜花样。 此外,胃肠道息肉所引起的长期腹泻和便血可导致贫血;当息肉发展成大型息肉时,可发生肠梗阻;也可因息肉过多或息肉牵拉引起肠套叠,有时还可并发直肠脱垂。肠套叠大多数可自行复位,如不能及时复位,延误较久可引起肠坏死。 黑斑息肉综合征 如何治疗? 本征的治疗,主要是对胃肠道息肉及其并发症的治疗。若患者感到黑斑有碍美容,且要求治疗时,也可对黑斑治疗。 1、胃肠道息肉的治疗以胃肠镜下、小肠镜下息肉切除为主 ①对息肉较小无症状者,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并定期随访,每隔1~2年做胃肠镜检查1次,部分患者需要做小肠镜检查治疗,胃肠息肉随时有并发出血、肠套叠及肠梗阻的可能,一旦发作,应及时诊治;如出现①并发肠套叠者;②癌变或梗阻者;③大出血则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黑斑息肉综合征 会癌变吗? 以前认为胃肠道息肉属错构瘤,不是癌前病变,不存在恶变可能;但目前大量研究表明,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为典型的恶性肿瘤高发人群,肿瘤发病率约为23%。 常见肿瘤发病率高低排序依次为结直肠癌、胃癌、小肠癌、宫颈癌和卵巢癌、骨肉瘤、胰头癌、胆管癌、乳腺癌、肺癌等。 发病年龄较轻,平均32.2岁,肿瘤分化程度低,患者预后差。 因此,应引起足够重视,对胃肠道息肉进行密切关注及治疗,尽早发现肠道内及肠道外恶性肿瘤,尽早干预。
< 上一篇:去年查出动脉瘤没在意,今天突然爆炸!东阳大妈生命垂危……[ 03-09 ]
下一篇:16岁女孩肚子痛查出卵巢囊肿,这几个误区千万不要踩![ 03-02 ] >